名词解释
上传用户:Marlene论文类型:期刊论文论文格式:PDFVIP免费下载
资料来自用户(Marlene)上传,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点击版权申明。
- 文献出处
- 麦类作物学报 1981年01期
- 论文摘要
上位性基因下位性基因上位性效应下位性效应两对独立基因共同对一性状的发育起作用,其中对另一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的一对基因称为上位性基因。被遮盖者称为下位性基因。上位性基因如系显性基因,称为显性上位。上位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不同,上位性效应发生于两对基因之间,显性效应发生于一对基
- [1].一个冬小麦杂交组合若干农艺性状的遗传[J]. 周赓坚,蔡秋芳.  莱阳农学院学报.1987(01)
- [2].扩展三向测交设计及其分析方法[J]. 刘定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04)
- [3].水稻几个数量性状遗传效应研究[J]. 刘国平,李子先,陈忠友.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9(06)
- [4].棉花主要性状的世代平均数分析[J]. 王伟,崔秀珍,李哲.  辽宁农业科学.2008(04)
- [5].上位性效应等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探讨与展望[J]. 郑建华,孙永建,唐清.  中国农学通报.2010(23)
- [6].杂交水稻再生力的遗传效应分析[J]. 蒋志成,任天举.  南方农业.2007(02)
- [7].玉米几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J]. 杨示英,冯云敢,吴子恺.  广西农学院学报.1990(03)
- [8].干旱胁迫下水稻柱头外露率加性、上位性效应和Q×E互作的剖析(英文)[J]. 余新桥,梅捍卫,罗利军,刘国兰,刘鸿艳,邹桂花,胡颂平,李明寿,吴金红.  遗传学报.2006(06)
- [9].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及上位性效应分析[J]. 宋晓恒,豆丹丹,柳华峰,刘浩浩,赵帅帅,郑耀刚,库丽霞,陈彦惠.  中国农学通报.2018(09)
- [10].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的研究[J]. 杨伟光.  中国农业科学.1991(04)
- [1].发展矮秆冬小麦的一个潜在问题一分蘖成熟的不一致性[J]. N.C.Stoskopf,王驰.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2].提高冬小麦品种越冬性的方法[J]. A.H.里特维年科,王祥正.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3].在低温和水分亏缺情况下小麦种子的发芽[J]. C.M.Ashraf,S.Abu-Shakra,孙文筠.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4].软粒冬小麦初生根与株高和抗倒性的关系[J]. Ф.Γ.基里钦科,于增彦.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5].冬大麦分蘖节埋藏深度与越冬性[J]. Шевцов.В.М.,СЕРКИН.Н.В.,赵理清.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6].大麦混合群体中自然选择的地点效应Ⅱ、数量性状[J]. T.M.Choo,张海峰.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7].条锈病的流行病学[J]. F.Rapilly,刘汉文.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8].多系品种的避病机制及其对叶锈病流行的作用[J]. J.K.Luthra,M.V.Rao,甘长庆.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9].通径分析方法简介[J]. 袁志发.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
- [10].《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1年总目录[J].   麦类作物学报.1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