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地区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型研究
- 导师姓名
- 梅冥相
- 文献出处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年
- 论文摘要
矽卡岩成矿作用是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层控矽卡岩矿床是矽卡岩型矿床勘查和研究的重点对象,对其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区域成矿过程的认识,为丰富矽卡岩矿床成矿理论和进一步勘查矽卡岩型矿床补充新的科学依据。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层控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分布广泛,且其矿床特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中国东部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研究层控矽卡岩矿床成矿机制的理想地区。本文从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安徽铜陵地区冬瓜山和大团山两个典型层控矽卡岩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的控矿因素和成矿机制。控矿因素分析表明,铜陵地区层控矽卡岩型矿床主要受控于矿胚层、岩浆活动、构造-岩性组合、有机质和蒸发岩-膏盐层等因素,其中,构造-岩性组合和岩浆活动是主要控制因素(必要条件),而矿胚层仅为部分矿床的形成起到预富集作用,同样有机质、蒸发岩-膏盐层也仅为部分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硫源,并起到吸附和还原作用。矿床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冬瓜山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是古生代海相沉积成矿作用和中生代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作用有机结合(复合)的产物;而大团山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是中生代岩浆-热液沿层间断裂交代-充填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以上资料,初步总结出铜陵地区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型。在石炭纪中期,由海底喷流作用在区内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或矿胚层,矿石成分以硫和铁为主;在印支期构造运动中,特别是褶皱变形中,沿碳酸盐岩与硅质岩(或粉砂岩)界面发生层间滑脱,在区内形成多个层间断裂带;至燕山期,区域构造伸展明显,壳幔交换频繁,导致大规模岩浆-热液活动,一方面岩浆期后热液沿泥盆系五通组砂岩与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间的层间滑脱构造运移,对石炭纪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进一步富集铜等成矿物质,最终形成大型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如冬瓜山铜矿);另一方面成矿热液沿不具有矿胚层的层间断裂交代-充填,形成中小型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如大团山铜矿)。
- 论文目录
- 关闭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典型矿床剖析
3.1 冬瓜山铜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床地质
3.1.3 矿物学
3.1.4 地球化学
3.1.5 成矿流体
3.1.6 矿床成因
3.2 大团山铜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床地质
3.2.3 矿物学
3.2.4 地球化学
3.2.5 成矿流体
3.2.6 矿床成因
4 控矿因素分析
4.1 沉积地层及其控矿作用
4.1.1 沉积地层岩石学特征
4.1.2 沉积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4.1.3 沉积地层的控矿作用
4.2 岩浆岩及其控矿作用
4.2.1 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4.2.2 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4.2.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4 岩浆岩的控矿作用
4.3 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4.3.1 构造的基本特征
4.3.2 构造的控矿作用
4.4 控矿规律
5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型
5.1 古生代海相沉积成矿作用
5.1.1 海相沉积与矿化特征
5.1.2 古生代海相沉积成矿作用
5.2 中生代壳幔混源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5.2.1 中生代幔源岩浆作用
5.2.2 中生代壳幔混源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5.3 区域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模型
6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个人情况简介
二、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三、化学分析结果表